“眼红”泡泡玛特? 本文来源 节点财经 年,叶国富凭借名创优品,一举拿下了腾讯与高瓴资本联合投资的10亿元战略投资,在中国零售行业一举夺魁。今年10月名创优品实现IPO,从年底诞生起计算,这条资本之路走了7年。 上市当天,叶国富意气风发地戴上了红色领带,叩响了纳斯达克的大门,市值停留在70亿美金,折合人民币亿元。 近日,名创优品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。 今年6月至9月期间,名创优品营收20.72亿元,同比下降30.7%;亏损额达16.76亿元,同比扩大超19倍;调整后净利润为1.02亿元,同比下降74.6%。 营收下降、亏损扩大、净利润暴跌,曾经,叶国富总把“优质”“低价”两个词挂在嘴边,如今,优质、低价的杀手锏不灵了吗? 看行业地位: 十元店中的战斗机 全球独立研究机构FrostSullivan报告显示,年全球自有品牌综合零售GMV达亿美元,上市前的名创优品以27亿美元(约合亿人民币)占比5.2%,被FrostSullivan称作“全球规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综合零售商”。 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综合零售商之前,叶国富从广州出发,开起了看上去上不得台面的十元商品店“哎呀呀”。 哎呀呀走“平民时尚”路线,强调“平价战略”,让消费者买了不心疼,丢了不可惜。年底,“哎呀呀”店铺达到家,并以平均每天两家新店的速度稳步扩张,这个速度是肯德基的2倍、屈臣氏的6倍。不过,因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,年“哎呀呀”销售规模从28.亿元直线跌落到只有3.60亿元。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,叶国富与日本设计师三宅顺也结识,意识到低价并不能带来足够的竞争优势后,叶国富提出,“低价优质”,并创办了升级版的“哎呀呀”——名创优品。 招股书显示,截至年6月30日,名创优品在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超过家门店,全球市场GMV达亿。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自有品牌零售巨无霸。 今年10月15日,成立7年的名创优品成功敲钟,来自湖北十堰的创始人叶国富也终于在43岁这年圆了上市梦,当日个人身家超亿元。 随着零售帝国的崛起,一场财富盛宴也已开启。 在名创优品IPO前,曾进行了三轮员工股权激励。根据年股票激励计划,名创优品已授予并发行了购买总计多万股A类普通股和多万股限制性股票的期权,涉及员工总人数超过人——全面覆盖了专员、主管、经理、总监、VP各个级别。 一夜之间,一大波员工实现财富自由。名创优品内部诞生了12个亿万富翁,还有超过40人身家过千万,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造富盛宴。 看产品策略: 低价优势逐渐瓦解 无论是哎呀呀,还是名创优品,低价一直是叶国富的核心杀手锏。 在名创优品成立之初,叶国富将其归为“三高三低”的模式,即“高颜值,高品质,高频率;低成本,低加价,低价格。” “三高”主要是指找到优质供应商,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高颜值设计和高速迭代,同时优化库存和周转效率。 降低产品价格的诀窍在于规模。依托全球市场的庞大需求,名创优品与供应商之间采取“以量定价+买断定制+不压货款”的合作模式,直接采购、规模化、缩短账期的方式来构建供应链壁垒。在商品合作周期,根据市场需求倒推采购数量,免去供应商的库存压力;采购价格由订单规模决定,并将回款期压缩到15天。 凭借这样的产品策略,名创优品一路绿灯,截至年6月30日,名创优品在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门店超过家。 但一个足以致命的变化是,名创优品的低价优势,正在被精神消费的“不计价格”“不计成本”所打破。这一变直观地反映在名创优品的营收上。 -财年,名创优品的营收数据是一条令人艳羡的上升曲线,50亿元、亿元、亿元、亿元。 数据来源:名创优品财报 但-财年,其营收分别为93.94亿元、89.79亿元,年,名创优品突破百亿营收,而这两组数字,几乎把名创优品打回了4年前。 是低价不香了吗? 在最近的一次峰会上,叶国富表示,中国零售经过了三个时代,1.0时代是低价时代,谁的价格更低谁有好生意。2.0时代是性价比时代,从优衣库、小米和名创优品崛起,性价比时代到来。现在是3.0时代,需要回到以IP和文化创意的产业。“今天产品创新如果只是讲性价比,感动不了90后的消费者。”他说。 是消费升级?还是降级? 名创优品凭借低廉价格,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。凭借国内成熟供应链的规模溢出和成本优势,成功出海,并在上市同年在老佛爷百货旁边开设了线下店铺。如今,这场低价带来的狂欢临近终点了吗? 名创优品成立没两年的时候,财经作家吴晓波便点明了其成功的秘诀: “名创优品撕掉了最后的一层纸,即零售终端价格的虚高,一是渠道的陈旧与沉重,二是品牌商对价格的贪婪控制,把这两个打掉,价格的空间就突然出现了。竞争的要点也许真的不在线上或线下,而是工厂到店铺的距离。” 但当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之时,名创优品还能继续保持成功吗?随着主流消费人群向90后、00后转移,名创优品的“高性价比”,已经不再具有“哎呀呀”时期般的吸引力了。新零售3.0时代,名创优品可谓危机四伏。 看财务数据: 净利润骤降74.6% 深陷盈利沼泽 近日,名创优品公布财年第一财季(即年Q3)收入为20.72亿元,同比下降30.7%;期内录得亏损16.76亿元,按非国际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.亿元,同比下降74.6%。 财报显示,名创优品收入增长主要由门店扩张驱动,截至年9月30日,其全球门店超过家,比上一财季新增家,其中国内市场新开门店家。 对于本财季收入下滑,该公司表示,主要因新冠疫情影响,国际市场收入下降70.5%至9.5亿元。 而排除疫情的影响,名创优品在过去两个财年一直深陷亏损泥潭,财年和财年,亏损金额分别为2.94亿元、2.60亿元。 按照季度增长变化看,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,营收上,名创优品营收分别为16.3亿和15.5亿,同比下降25%和38%;利润上,分别为万和亏损万,其利润率也从此前的10%以上降至-1.9%。至此,名创优品营业收入已创下连续三个季度同比负增长。 数据来源:名创优品财报 除了净利润下降,同时下滑的还有毛利率,由上一个财季的31.4%降至25.2%。名创优品称,主要由于利润更高的海外业务收入贡献减少,以及个人防护设备的价值下降导致存货减值损失。相比之下,主打中高端的无印良品,毛利率常年维持在40%以上。 财报解释称,毛利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重挫国际业务,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市场。 事实上,出海战略一直是名创优品一个重要的布局。早在年,名创优品成立2年时,就启动了全球化战略。先是进入香港与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地区,后进入到东南亚、南亚等亚洲国家,再进入到北美、欧洲、大洋洲与南美等国家,都取得了成功。 过去,很多中国零售企业由于本土化特征明显,都只能局限在国内发展,很难实现全球化发展,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商业空间。名创优品在海外取得成功,让其在营收的空间大大提升。招股书显示,至财年,名创优品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占年收入的32.3%和32.7%。不过,也正因如此,在海外业务受到疫情冲击时,让其的营收被抑制。 数据来源:名创优品招股书 与此同时,频繁开店,也让名创优品成本上升,如果单店销售额下降,就无法覆盖开店成本,那么整体业绩增长空间被压缩。报告期内名创优品门店增长速度放缓,净增店至家。其中中国区门店家,占整体比重约61%,直营门店从上季度的7家缩减至5家。单店平均每季度销售额从76.4万元下降37.4%至47.9万元。 看销售渠道: 重线下、轻线上布局 难对抗疫情冲击 叶国富曾提出年前,名创优品全球门店达到00家的“百国千亿万店”的计划。足以说明他对线下店的重视程度,但对于线上,则截然相反。 一直以来,叶国富对于数字化极为排斥。叶国富早年留下过各种看衰线上的言论,类似“看不起阿里巴巴”,“王健林和马云打赌输了的话,赌费我来给。(两人曾经为实体与电商哪个更有未来打赌一亿)”。把公司塑造得像个抗争电商的孤胆英雄。 不过,在名创优品的首次融资时,方向重点在名创优品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运营——其中,技术升级针对企业的后台,用于管理经营和运营环节,来协助名创优品的全球门店与供应链管理。 零售服务商“卖教售”的CCO刘墨霏分析,“他(叶国富)那融资怎么拿到的,除了靠目前的销售额和盈利模式,就是靠这个线上的可能性。” 叶国富意识到线上的重要性后,开始过一系列数字化的举措。除了天猫或京东旗舰店、
|